学会把消费送到家门口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这次“双11”,最热闹的战场或许不是电商平台上的购物车,而是“近距离”在我们内心。随着外卖大战从奶茶、咖啡、红烧鸡蔓延到手机、电脑、运动服,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无人等待”的生活。打开手机,外卖骑手几乎可以送任何东西。比如,淘宝闪购显示,10月份以来,大希地牌虾滑子销量增长了48%,羊肉卷增长了12%。背后,是“即将到来”的生活画面:晚饭突然想吃火锅,锅底铺开,水开了,羊肉卷及时送到;明天有面试,半小时后白衬衫就会送到家里;我的朋友忘记准备了这是她的生日礼物,所以她赶紧从礼品店买了一份礼物来救自己。这些即时行为共同指向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消费者正在从“追逐消费”转向“即时满足”。购物节不再是大采购的借口,房子也不再是仓库。想想看,一堆过期的防晒霜、用过的纸巾、柜子里塞满的口罩……看似省钱,其实是浪费。不要让家里的东西“变旧”,而应该在需要的时候让它闪闪发光。与此同时,豁免本身也被重新定义。许多必须在户外进行的活动现已被“送货上门”的服务所取代。例如,国庆中秋期间,淘宝闪购酒店民宿订单增长1.5倍,全国超过127个城市夜间订单增长超100%月上旬。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即时零售填补了传统电商的“等待周期”和线下购物的“空间限制”之间的空白。不能用“人懒得动”、“花钱大手大脚”来解释。归根到底是物流基础设施改善了,服务质量提高了。无需携带大大小小的包包出行,也无需半夜出去买野味。消费者依然选择省内省外:有些产品网上更便宜,所以选择“网上订购+闪购提货”;对于生鲜产品,线下折扣有时更大,但考虑到换衣服、外出、停车等隐性成本,很多人仍然认为“送货上门更有效”。随着服务网络的完善,即时零售的想象力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方式。品牌成长的引擎。 “双11”期间,淘宝秒杀带来的新用户产生的电商订单数突破1亿。一些商家发现,低脂即饮咖啡在即时零售中卖得更好,这说明这些新顾客更加注重健康,与在外面或旗舰店就餐的人不同。这一庞大的新客户群已成为品牌不可忽视的资源。从“包邮包退换”到“30分钟送达”,消费者的购物模式变得更轻、更快、更省心。这是碎片化、即时化消费场景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双11”期间消费增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寻找新的消费情境、冷静思考满足真实需求的故事——如果消费者还没有准备好出门,那么就要懂得把消费送货上门;当他们不想到处“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必须想一想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做好走出家门的准备。不仅是电商平台经常出现问题,每个社区店、每个商场、每个供销节点都必须知道这个教训。因为未来,谁懂得“走近”消费者,谁就能真正“触及”消费者。
上一篇:浙江多所中小学“秋假”“带课本去旅行”成假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