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狂欢了吗? “双11”在正气时代寻找新坐标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2025年“双11”已经结束。 17年后,消费者按下支付按钮的时间从零时变成了“晚上8点”,购物也从一天变成了三天乃至一个月。改变的是,“囤货”的热情被理性计算所取代,购物车里的物品回归日常生活……一个老问题又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商业盛会到底有何意义?作为消费市场的风向标和催化剂,“双11”准确记录了中国消费者成熟的轨迹。 “囤货”的冲动让位于“按需购买”的逻辑,“全网最低价”的魔力在“性价比”的仔细权衡面前也逐渐消退。这种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市场已经成熟。它迫使商家告别简单的价格战和复杂的促销活动,转向产品力、服务体验和品牌信任度的深度竞争。 “双11”作为创新模式的落地试验和加速器,正在不断加大零售业态的演进和升级。今年电商竞争正式进入融合新阶段。早年,电商促销周期只有一天的时候,“双11”被称为中国物流业的“大考”,也为即时零售提供了激烈的压力考验——订单高峰下,平台如何优化同城供应链,实现分钟级配送,在这里得到印证。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介入,正在推动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从概念走向普及。弗吉尼亚州“双11”的妙处在于,它为零售转型提供了难得的现实场景,用真正海量的需求倒逼技术和模式优化的落地,加速了整个零售基础设施的转型进程。作为经济韧性的观察窗口,“双11”仍然是心理心理业务的关键节点。尽管aof消费趋于理性,但需求的集中释放对于企业实现年度目标、排除资金仍具有重要意义。 “双11”客观上为检验企业综合实力、观察微观经济活力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羊城晚报记者 沉钊
上一篇:中国法治进步|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营企业提供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