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越来越“得心应手”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跨境贸易和投融资大幅增长,全球吸引力显着增强,支付清算网络逐步完善,在全球金融稳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人民币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支付货币、全球第二大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篮子的特别提款权(SDR)中排名第三。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质量和程度迈上了新台阶,人民币变得更加“可用”。提高能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是“便民”的第一基础。近年来,我国的水平有所提高政策框架不断完善,贸易投资高水平试点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逐步显现。 2025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收支总额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支总额6.4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支的28%。收入和支出的金额和比例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在汇率灵活性增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以避免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金融市场的稳定开放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健康发展是“畅通”的第二个信心来源。目前,境外机构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双边关系已突破10万亿元。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人民币债券和股票纳入全球主要资产交易指数。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日益加深,香港已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的主要枢纽,伦敦、新加坡、迪拜等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规模达1.6万亿美元。境外机构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和熊猫债存量约2万亿元。当前,人民币“朋友圈”不断扩大和深化。从覆盖范围看,截至今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地方互换协议,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主要经济体以及众多新兴市场国家。从规模来看,总计本币互换协议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提供了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展望未来,随着国际金融体系多元化步伐的加快和企业主体使用人民币兑换的内生需求的提升,我国将继续为境内外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创造更好的环境。一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优质政策供给,全面清理、优化、整合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境外资金管理政策,优化跨国企业集团资金池相关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优质企业名单,优化业务办理流程规范手续,提高人民币资金收付效率。二是深化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继续完善各类人民币融资支持政策和工具,更好发挥央行间货币兑换机制支持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作用,完善跨境银行间人民币融资管理,鼓励和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熊猫债。三是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高透明度、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和流动性,适当整合投资渠道,吸引更多境外机构有序投资境内市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最后,支持离岸市场t 发展。完善跨境流动性供给安排,优化清算银行布局,继续加强对清算银行的流动性等政策支持。支持境内外各类机构在境外发行和交易人民币资产,发行央行票据,丰富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工具。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编辑:管静)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伊藤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
上一篇:ESIM卡商用加速,上市公司积极寻求ESIM卡准入。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