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幸福“食”之光,我国积极推广老年人食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华社银川11月12日电(记者邹新元 张泽宇)中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中华村,一栋两层楼房里飘出稻香。 70岁的马雪云和丈夫拿着高级就餐卡走进“中国食堂”。一肉二菜一汤一餐的公价只要10元。 “我们是老餐桌的常客了,离家不远,环境干净,软软清淡的家常饭菜很开胃,方便实惠,还可以和老朋友聊天,生活真舒服!”马雪云一边吃饭,一边和邻桌的昔日恋人聊天。中华村有村民3000多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老年人多不为30%。去年8月,中华村再次改造闲置建筑,结合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建立了面积500多平方米的“中华食堂”,由村属企业经营。食堂不仅对老年人开放,还对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开放。还接受团餐、宴会等,成为提供餐饮、组织活动、日托等的综合服务平台。 “政府给我们装修资金,每年也支持运营费用,还提供水、电、气等优惠政策,我们一定要尽力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中华村党支部书记马金新说。随着午饭时间的临近,食堂的两个用餐区和四个包间逐渐挤满了人。记者看到,选餐窗口前,摆满了六种菜品。泸定土豆炖牛肉、素炒西兰花正在热气腾腾。汤什么的都是免费提供的,老人和学生们有序地排队选餐。一些不能外出就餐的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带病送餐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马金新说。食堂运营服务人员绵丽娟说,从今年2月份开始,他就一直把饭菜送到70多岁的村民马桂兰家门口。“老太太一年前不幸中风,两个月前胳膊骨折了。他的家人每天都会通过微信提前订餐。他家离食堂很近,几分钟就可以送过来。”食堂除了为老人服务外,还为其他村民提供方便。50多岁的村民马秀平在食堂帮忙做饭。“比较方便晚上在房子里打工,不受风吹日晒,月薪2600元,还能照顾老人。”食堂设立的“儿童之家”,也减轻了外出打工家长的负担。“离学校近。 “中午回家晚了,孩子们有地方休息。”带孩子吃饭的家长张女士说。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口和独居老人增多。为解决部分老年人“食物贫困”问题,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老年粮食援助服务发展。到2024年底,粮食援助点将达到7.5万个。全国范围内,日均为超过290万成年人提供送餐服务,持续满足老年人的饮食需求。 6月26日,居民在“呼英特”共享食堂就餐。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爱平”社区。新华社记者王鹏在浙江省海宁市峡市街道西山爱心食堂拍摄到的这张照片,67岁的刘萝拉和丈夫经常在这里吃饭。峡市街道60岁以上老人有2.2万余人,占该街道总人口的近30%。截至4月, 2023年,爱心食堂正式运营,年就餐人数达11.96万人次。上海,杨浦区木林社区老年食堂大湖山路店,老年人在非用餐时间可以参加免费中医诊疗和脑健康专题讲座;在2号巷武康社区食堂二楼,老年人可以参加免费的中医诊疗和脑健康专题讲座。徐汇区湖南路298号,老八段锦技艺,学厨艺,欣赏戏曲《我们在建》。“形成‘政府加一点、集体补一点、社会给予一点、个人贡献一点’的多元化参与模式。”宁夏民政局就业积累和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张兴宁说,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菜,让更多可取的政策落到实处。
(编辑:单小兵) 上一篇:雷克萨斯软件拟收购凯美瑞瑞德,但目标公司前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