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查摧毁“35岁上限”,鼓励全社会告别“以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国家审查摧毁“35岁上限”,鼓励全社会告别“以龄选人”
2025年10月31日 07: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0月16日发布的2026年国考公告明确,一般报考者年龄限制由“35岁以下”放宽为“38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生年龄上限也由“40岁以下”调整为“43岁以下”。两组的申请年龄门槛均较以往提高了3岁。这是30年来首次调整国家考试报名年龄。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实施以来,“35岁以下“年龄”被确立为基本报考条件,初衷是选拔更多青年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上升,适时放宽报考年龄成为回应现实需求的必要举措。上述政策一经公布,迅速引发广泛讨论。为什么社会对放宽高考年龄门槛感到关注呢?这背后可以看出的是大众普遍希望打破“年龄上限”,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长期以来,“35岁门槛”超出了制度范围,成为了很多行业的常态——被明确列在招聘条件中或者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种现象不仅雪上加霜。既增加了从业者年龄的焦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全社会的“赶时间”心态,使得个体的发展道路又快又窄。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2022年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将达到39.72岁,比1985年的32.25岁增长7.47岁。这表明35岁及以上从业人员是当前劳动力结构中的主力军。从个人发展轨迹来看,35岁的人通常处于职业成长的黄金阶段。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数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同时,他们也普遍面临着“上老下幼”的家庭责任和压力。因此,从积极稳定就业或促进人才发展,帮助35岁及以上人群充分实现工作价值和释放,是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审查迈出了打破“年龄天花板”的重要第一步,为社会树立了良好榜样。作为国家选拔考试,国考的调整预计将导致更多本地招聘以及未来逐步放宽年龄限制的企事业单位招聘。在“放松一小步”的探索中,将推动社会观念“向前迈一大步”,逐步扭转时代的刻板印象。认知,让“人尽其才”的价值理念真正扎根。当然,我们还需要听到当前社会的另一种声音:从35岁到38岁,未来是否有可能强化一个新的“38岁门槛”?它只是提醒我们,放宽年龄限制的讨论焦点不应局限于“休息多少年”,而应推动全社会形成“不以年龄论英雄”的共识。评价人才的标准不同。能力、专长、贡献可以作为衡量的依据。年龄不应该成为阻碍人才发展的一道难关。 2024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在“提高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水平”部分,文件特别强调要“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就业中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畅通就业渠道”。这份被外界称为“就业二十四条”的重磅文件,首次在整顿就业权益保障的主要领域将“年龄歧视”纳入中层,为突破“年龄天花板”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明确了方向。要将“反年龄歧视”从书面规定转化为职场实实在在的权益,关键是要形成“年龄歧视协同执行”的闭环。在监管层面,各地可探索建立就业年龄歧视和惩戒机制,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明确路径;二是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逻辑,推动用人标准由“年龄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完善具有可衡量指标的岗位评价体系,让双职工成为用人单位。摆脱“资历”和“年龄限制”的困扰,让老员工的经验积累与年轻员工的创新活力相辅相成;第三,劳动者自身也要保持终生学习的学习,让不断提高的专业技能成为对抗年龄焦虑的“硬通货”。总之,在尊重人才的时代,我们不会以年龄来划分“能”和“不能”,而只会根据努力来衡量“有能力”和“有前途”。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一切努力寻求开花结果,已经成为职场常态。它不仅关系到千百万劳动者的职业尊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才。 (奚聪聪)
(编辑:何鑫)
上一篇:“风和”大模特上线。你能更好地理解天气预报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